中小学的假期前时光是一段若有若无的日子。没有正式放假,不能让学生“放羊”,但在一些学校,这段时间教学安排还缺乏规范,缺乏引导。
“请假”,心照不宣的选择
课程结束了,考试熬过了,假期还有那么一点点距离,最后一周的学校生活又该怎样?
“学生按课表正常上课……严格管理学生考勤,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每次看到学校的期末安排通知,作为小学生家长的吴蕾就知道,按课表上课肯定不现实。想想就知道老师们要改卷,要写总结分析,估计还会有校内校外各种各样的会,忙得不成样子。孩子呢,更不愿意再上重复的课程。
“班上26名同学,来学校的有10名。”思思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就是写作业,看电影;看电影,写作业……”放假前这样的学校生活并不能引起她和同学们的兴致,还不如平常的日子有趣。这也不难理解“请假”成了一些家长、老师心照不宣的选择。
“怎样利用放假前的一周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一些学校可能还是空白。”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吕立杰教授认为,一些学校在实施上还缺乏规范,缺乏引导。
考试结束了,教育没有结束
“考试过了,并不意味一切都结束了,教育还没有结束。”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教授看来,一方面,在理念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有些狭隘;另一方面,对教育的丰富性、多样化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其实,周彬是心有所指。一些学生在拿到成绩单后,曾意外发生了一些让人心痛的事情。“学校可否利用这最后的一星期,进行一些能让学生表达心里所思所想的安排,向同学和老师说一说、讲一讲他的感受、收获、酸甜苦辣,有时间消化这一次考试,消化这一学期的生活,那么分数就不会成为压倒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无奈,也有期待。
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小学的小朋友在期待学校“和乐超市”的开张——寒假即将来临,乐群小学的孩子们终于能用自己一学期辛勤付出赚得的“乐群银币”,在“和乐超市”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啦。
“我们这一周放假前都在做超市销售整合课程,今年的‘和乐超市’以‘中国地域文化’为主题,每个班级选择一个民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校长王树宏向记者说道,比如,语文老师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传授销售秘籍,教孩子们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小小售货员;数学老师让孩子们知道做生意有哪些促销手段,想要做好生意更要清楚成本和售价之间的关系;美术老师带领孩子鉴赏生活中的广告标识,告诉孩子们文字如何变成更美的艺术字,指导他们设计自己的店名标识。
“这个学期‘和乐超市’的孩子们要深入研究不同省份特色小吃、特色手工艺品、特色文化等,用一个学期积攒的‘和乐银币’购物。这是于销售、语言、艺术策划于一体的课程,孩子们喜欢!”活动结束后,王树宏兴奋地把超市开张的图片发到朋友圈。
“学校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这也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吕立杰认为,在这段时间,可以由学校来组织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甚至打破班级界限,组织一些生活体验类的活动,社会实践调查和科学探究。
课程需要拓展,跳出日常课堂教育
这段时间的课程如何安排?
“是要讲下学期的课程还是要把这学期学生不会的再讲一遍?”吕立杰表示,“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甚至应该杜绝。”
“现在,我们缺乏生活化的教育。在这段时间,可以让孩子们谈谈他们的假期安排,老师可以适当指导,这样,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结业仪式也不是拿到成绩单就行了,这种教育的仪式感内容需要丰富,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生活、交往的地方。”周彬认为。
专家讲座、礼仪讲座、学生剧团演出、体育活动……这是人大附中初中年级的一部分学生课程安排。“我们的设想:一是不能放空,让学生脱离学校;二是要跳出日常课堂教育。”人大附中教师刘炜说,教育是丰富、全面的,这段时间学校会打破日常的每堂课时间,结合不同讲座内容,做出更现实的规划。
“学校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围绕着教材的课堂教学,很多能力是课堂培养不了的。如探究能力、交往能力、合作创新能力,都需要走出课堂,需要学生在探究的活动和集体完成的活动中去培养。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去尝试,通过多样的形式,引领教育,培养学生。”吕立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