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简称中国建筑)中标巴哈马国大型海岛度假村项目,31岁的刘志刚被调任工程管理部经理。由于中国的产品和工艺在当地使用较少,实施美国标准的巴哈马承包商不但不认可,还直呼刘志刚和他团队“cheap copy from China(来自中国的山寨)”,项目施工只能就地取材。
“这两年,明显感觉到中国的产品质量、标准、员工专业素养越来越被海外的政府部门和业主接受,还被不断推广。”刘志刚说,在巴哈马度假村还没开业前,已经有很多加勒比的国家找上门来,点名要和中国建筑合作。
这一改变的背后,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速以来在海外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周晓飞表示,近年来,中国企业紧紧抓住国家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国际市场投资需求日益增长的有利时机,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商务部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全年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实现连续10年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企研究室主任项安波告诉记者,中国企业在海外遍地开花,有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实际需要,也有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结构、微观主体的规模化扩张的需要,更与近年来中国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有着直接关系。
据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透露,3年多来,中国共有47家中央企业参与、参股、投资以及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合作共建了1676个项目。其中,中国石油已与“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进行50个项目合作;中国交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修建了10320公里的公路;国机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同总金额超736亿美元。这些成绩单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也是企业顺应潮流积极海外开拓的良好回馈。
在趋势上,项安波表示,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已从过去的寻求资源、能源为主转向以寻求技术和市场为主,投资范围、投资方式趋向多元化。
从中国铁路施工“走出去”,到“中国标准”下铁路总包、管理、运营一起“走出去”;从中国核电同外国企业“借船出海”到如今独立自主的“造船出海”;从单个企业出海,到整个工业园区境外落成;再到买下海外顶级企业,不断刷新海外并购金额记录……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布局正涉及能源、交通、矿产、化工、建筑、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方方面面,是中国硬实力的显现。
刘志刚说,现在他任项目经理的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正是“走出去”的一种新形式。
这个集写字楼、五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多功能会展中心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未来将成为全球企业在俄罗斯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总部基地,中心将为企业提供商务、法务、财务、信息资源的支撑,让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少走弯路。
不仅如此,该项目还包括一处古典中国园林建筑,具备中医药推介、文化展示、古典园林展示三重功能,助中国文化在海外发芽。
“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在俄罗斯华人圈子的影响力,不亚于国贸在北京的影响力。”自称为“莫漂”的刘志刚已经把家安在了莫斯科,他说等2018年项目竣工后,还会在海外继续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