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深水区】国企员工变股东
编者按: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前瞻性把握,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根据浙江实际,提出了关系浙江未来发展的宏伟战略——“八八战略”,为浙江的长远发展作出了跨越时空的顶层布局。
十五年来,浙江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新成就和新经验。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15周年。经济之声推出系列报道《勇闯深水区》,第一篇:国企员工变股东。
央广网杭州7月17日消息(记者夏青 王贵山 陈瑜艳)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物产中大集团出了一件新鲜事。今年3月,公司11名90后员工摇身一变,齐刷刷地变成了公司股东。
一家实力雄厚的省属国企,要把企业的经营管理交给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挺革的心里是怎么盘算的?
王挺革说,中国有句话叫“恒财在恒心”,当员工成为主人翁的时候,他只有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企业时,他会更加努力工作,更加节约成本,更加防范风险。
员工持股,是国企改革的敏感话题。员工持股究竟怎么实施?谁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上个世纪90年代,物产中大就开始试点员工持股。先是全员持股,人人当股东。后来发展到骨干持股。但效果都不理想。集团投资部总经理彭磊说,人人持股也相当于人人不持股,因为大家都有,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种“大锅饭”的意思。骨干持股,能较好地解决“大锅饭”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有点“平均主义”。
在王挺革看来,国企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企业的“活力”问题。物产中大集团连续7年入围世界500强,关键就是有“活力”。而解决“活力”问题,就要让员工当企业的主人翁。
但是,员工持股若处理不好,弊端也很明显。一直处在国企改革一线的浙江省国资委企业改革与发展处处长童海桑表示,有些员工的诉求绑架了国有股东的诉求,因为从国有企业的角度来讲,可能比较更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希望多积累一部分,但是职工都比较希望尽快地取得回报,特别是希望前面一两年能够高比例的分红。
国有企业谋长远发展,普通员工看眼前分红。很多企业在经历“员工持股”之后,形成了股份固化。“一股定终身”,旧的出不去,新的进不来,企业经营管理陷入僵局。
物产中大云商有限公司今年注册成立,正式承担起集团母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员工持股的试点任务。
新的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了“骨干持股”后的股份固化,根据员工的业务绩效、考评结果,定期对员工所持股份进行调整,纠正了员工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之间的错配,达到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目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动态调整”,一群业绩出色的90后才有了机会变身公司股东。
90后当国企股东,听起来新鲜,但在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李锦看来,物产中大集团的这项改革就是趟进了深水区,要破解企业利益固化的问题。由谁持股就是永久性的,不利于与现实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动态调整的骨干持股有利于把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眼前的效益紧紧结合起来,解决了“一股定终生”的状态。
“动态调整的骨干持股计划”解决了“一股定终身”的难题,但在实际试点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就是员工持股的评价机制。物产云商总经理周平平说,第一是对于骨干的定义;第二是骨干持有股份如何变动,如何变成可量化。而这些都需要大家能够接受。
童海桑坦言,周平平提出的问题很重要,是关系到员工持股计划能不能持续的大问题。在国企改革中,无论是引入战略投资者,还是公开市场挂牌,采用的都是市场化作价,每股的溢价大大高于非市场化的评估价格。员工持股要不要按照市场价格走?他希望能从制度上给予明确,按照市场化来定价。
李锦认为,浙江省先行先试的动态调整骨干持股方式是一种非常好的员工持股模式,对其他地区具有示范作用,但只解决了“活力”问题,还没有解决“稳定”问题。既保护积极的要素,还要如何避免稳定的要素流失甚至走向消极的方面,应该将一定的机制完善起来。
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并无良方“一蹴而就”。员工持股不仅仅是一项激励措施,更决定着国有企业今后的经营管理掌握在谁的手里。
走在物产中大云商有限公司的办公楼里,宽敞、开放的后现代工业风格扑面而来,一张张安静而又忙碌的80后、90后年轻面孔给记者印象深刻。让有能力、更关心企业发展的人参与企业的管理,先行先试的浙江省已将员工持股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原标题:11名90后国企员工变股东"国企改革丨活力丨国企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