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红”的麻烦是什么——
章丘铁锅这半年
盛夏,章丘铁锅的打铁师傅一天要打7万锤。
正在打铁的师傅。
编前
一部现象级的纪录片,让章丘铁锅脱离了原本的发展小径,夺路狂奔,旋即在脱轨的边缘岌岌可危,但显然,这个“锅”不该纪录片来背。
一部好的纪录片对非遗的传播和发展无疑有正向促进作用,问题是如何让这种影响能够持续?这就需要真正的“生意人”和真正的匠人。
但不能只让生意人成为非遗的受益人。要让真正的手艺人活得有尊严。
-------------------------------------------------
对刘紫木来说,今年2月《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对他最大的影响,是让他网店里的章丘铁锅,下架了3个月。
下架是主动的,也是无奈的,因为库存的铁锅在纪录片播出后几分钟即告售罄,而他厂里的师傅们,根本来不及打新的。所以,当整个章丘在热火朝天地卖锅时,纪录片里出镜的这家厂、这些师傅,远离漩涡。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从“章丘无锅”到“假锅横行”再到“无人问锅”,全过程不到半年,颇有互联网速度。
“我做了20年互联网,知道网红的结局是什么。”半年过去了,刘紫木到广州参加首届非遗品牌大会,章丘铁锅的热度淡去,他不再是媒体追逐的对象。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他笑着说,王玉海师傅的锅还欠着1000多口,希望顾客不要着急。
刘紫木接触章丘铁锅实属偶然。2012年,有人提着一口黑乎乎的铁锅走进他的办公室,吓了他一跳。聊了之后,他得知了一个关于章丘铁锅的略显伤感的故事。
这个人原本在酒店工作,见识过章丘铁锅的好用,于是请了一些师傅来打锅,开起了电商,卖得也不错。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锅卖得越来越好,假锅也越来越多,很快真锅就被打垮了,难以为继。
刘紫木当时很感慨,转身就把这口锅塞到了办公室的茶几下面。几个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把锅拿回家煎鸡蛋,却发现以前煎一个鸡蛋的油,这一次煎了5个才用完。这一刻,刘紫木决定,投资“复活”章丘铁锅。
“我是山东人,章丘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章丘铁锅。但这个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被外来的不锈钢锅不粘锅代替了,几乎绝迹,到了2000年之后,年轻人连听说过的都少了,更别提用了。”2014年,刘紫木接手章丘铁锅品牌“臻三环”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假——他大概没有想到,假锅风潮会在2018年重演,这是后话。
与打假同步进行的,是复原和改进工艺。“我们在村子里扎了一个月,做铁锅每一个环节的工艺,我都和师傅一起测试一起研究,在理论水平上,我可能比师傅更专业。”
从2014年到2017年,刘紫木用了3年时间,寻访了包括王玉海在内的十几位老师傅,又培养了几十位新师傅。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之前,铁锅销量稳定,一年能卖上万口,七八十位师傅,平均每人一年能挣10万元左右,这在当地算是不错的收入。
刘紫木招募打铁师傅不设门槛,最小的师傅出生于1998年,最大的已经68岁,“我招人没有条件,因为只要他来了,拿起锤子,条件就出来了”。在3个月的培训期内,包吃包住,底薪4000元,待遇不算低,但100个人也留不下一个,很多人半天就走了——打铁锅,每秒打两到三锤,一天7万锤,极为辛苦。
刘紫木曾跟一位质疑章丘铁锅手艺的记者打赌,“你只要能连续打100锤,我就把厂送给你”,结果那个记者只打了27锤,就再也举不起锤子。
对章丘铁锅来说,一条平稳发展的道路在眼前缓缓延伸,不算快,但可期。然而,2018年2月,章丘铁锅曾经梦寐以求的盛名,猝不及防地来了。蹭热点成了一些人的当务之急。
大批媒体记者追随着章丘铁锅的热度而来,却找不到纪录片里的那些师傅采访。拼命挤到镜头前的,大都是一些难辨真假的“新晋”师傅。那在纪录片里出镜的师傅们都在干什么呢?打锅啊!
“师傅们跟我抱怨,记者天天来采访,摄像还跟着拍,根本没法好好打锅。打锅的每一锤都要非常准,这要求心静。一旦心乱了,一锤子下去打歪,就是一个坑,这个坑消不掉,一个锅就毁了。”师傅们拒绝采访,就算在工厂开放的那几天,打锅时也都戴着口罩。
章丘铁锅那么火,师傅们为什么不加班加点多打几口?刘紫木说:“你不能忽略农村的现实:‘舌尖’播出时是春节,师傅还没上班,农村的风俗要到正月十五以后才开工;而且春天又有农忙,农民最看重的是土地,而打铁师傅是介于农民和匠人之间的一种身份。”刘紫木厂里的师傅一天最多打一两百口锅,所以直到现在,产量都跟不上销量。
在一些媒体的描述中,刘紫木是一个卖非遗产品的精明“生意人”,面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提问,他也并不否认自己“生意人”的身份。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但不能只让生意人成为非遗的受益人。要让真正的手艺人活得有尊严。尊严是什么,首先是收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让打铁师傅的收入提升了数倍,在‘舌尖’播出之前就年入10万元以上。”
王玉海出名后,有很多人提着成袋的钱摆在他的面前,“跟我干,钱就是你的”。王玉海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但拒绝了所有邀请。在刘紫木的厂里,最终坚守下来的师傅在90%以上。这让刘紫木十分感动:“师傅面对那么多诱惑都没走,坚持契约精神,人品即器品,只有这样的匠人,才能把锅做好。我要让这样的匠人赚到钱。”
今年6月,“臻三环”第一家线下旗舰店在章丘开业,由王立芳、王玉海父子担任总代理。“未来我们所有的线下店都会和匠人合作,让匠人开店或者入股。”刘紫木说。
一部现象级的纪录片,让章丘铁锅脱离了原本的发展小径,夺路狂奔,旋即在脱轨的边缘岌岌可危,但显然,这个锅不该纪录片来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是另一部关于非遗的现象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制片人。在他看来,一部好的纪录片对非遗的传播和发展无疑有正向促进作用,问题是如何让这种影响能够持续?这就需要真正的“生意人”和真正的匠人。
在这一点上,雷建军的看法和刘紫木一致,“生意人”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愿意把章丘铁锅长久经营下去的“生意人”必然不会竭泽而渔。
而真正的匠人,甚至你把他炒火了,他都不一定愿意。从2007年开始,雷建军带着学生们拍摄以非遗为主题的纪录片。“拍过浙江一位做宣纸的匠人,他觉得自己做的宣纸是中国最好的,每年就做这几百刀。你给不给他钱,他都做,给钱,他也不多做。”
雷建军直言:“最怕的就是有的地方领导以项目为导向,要在任期内迅速做出个什么东西,而没有长远规划,这对非遗来说是极其可怕的,根本不符合非遗本身的规律。非遗需要动辄十几年、几十年的培育。”
近日,济南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其中包含刘紫木公司申报的金属锻制技艺(章丘铁锅锻打技艺)。不过,刘紫木更关心的是,“有了非遗认证,对卖假锅的有没有法律效力呢”?
对于很多非遗匠人来说,他们只会做事,而没有保护自己作品的能力。看到泛滥的冒牌铁锅,王氏父子完全不知道怎么办,84岁的王立芳只会不断地说:“锅和锅能一样吗?”甚至他上街被人拉着拍个合影,都能被利用成卖“正宗”章丘铁锅的广告。
现在,刘紫木正在为章丘铁锅申请中国地理标识产品,申请需要较长时间。他不知道等到那时候,章丘铁锅是回到了正轨,还是已经“凉凉”了。毕竟,过去的这半年,太快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章丘铁锅这半年|生意人丨章丘丨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