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谋聚集 医疗要“下沉” 长三角城市群“医疗一体化”亟待加速

  城市谋聚集 医疗要“下沉” 长三角城市群“医疗一体化”亟待加速

  越来越一体化的长三角城市群“医疗一体化”亟待加速

  城市谋聚集 医疗要“下沉”

  老人们在上海泰康之家申园高端医养结合养老社区的健身房里锻炼。杜铭 摄

  随着城市群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间形成了“一至两小时都市圈”,长三角地区便是如此。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却也刺激了区域内人们涌向大城市大医院就医。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更好地促进城市间医疗一体化进程,加速医疗资源“沉下去”成为需要进一步破解的问题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是全国医疗卫生资源较为集中、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随着交通网络日益成熟完善,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正在形成“一至两小时都市圈”。

  交通条件好了,去大城市看病更加方便了,这本是件好事。可当周边地区的病人都涌入上海看病,原本就人满为患的大医院不免变得更加拥挤不堪。“浙东、苏南地区的病人一有大病都不去杭州和南京了,直接就到上海来了,上海的医疗资源明显不足。”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CEO刘挺军告诉记者。

  跨省就医、大医院病人扎堆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源就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长三角地区广大群众的看病需求,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医院携手共建“朋友圈”

  日前,由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医学会共同主办,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协办的“2018长三角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会上,三省一市共同启动了“长三角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合作、共享、协同模式”。长三角地区“医疗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

  要解决广大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光靠少数大医院显然不够。长三角地区的医院首先要携手共建“朋友圈”,加强交流合作,带动基层医院诊疗及管理水平共同进步。2016年,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安徽省人民医院牵头,发起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成员已经由最初的77家发展到如今的112家。

  打破地域界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组建不同类型的医联体是一条有效途径。例如,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牵头,先后在苏州、扬州等地建立了“复旦肿瘤专科医联体”。近两年来,累计有127名高级职称专家异地坐诊,有效改变了当地群众“跨省就医”的状况。

  “加强长三角地区医疗互联互通是发展的必然。”江苏省医学会会长王咏红说,长三角地区要探索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等各种模式,共享优质医疗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只有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均衡了,才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得到及时、适当、有效的治疗,不再扎堆到大医院看病;才能让大医院不再人满为患、一号难求,进而腾出精力医治疑难杂症、加快医疗科研攻关。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工委书记黄红表示,长三角地区不仅建立了综合医改联席会议制度,而且在血液保障、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通过一体化、智慧化的医疗协作项目,长三角城市群的医疗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进程加速融合。

  人工智能助人人看“名医”

  基层医疗机构要想留住患者,就必须切实提高诊疗水平,用过硬的本领服务好患者。长三角地区正加快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为基层医院“赋能”,这相当于把“名医”请到了患者家门口。

  “当阐述完病人的病情后,沃森智能系统只用12秒时间,就能得出一个长达66页的诊断与治疗建议,甚至详细到提供了3套治疗方案。”王咏红所说的是一个医疗AI,目前,这套智能系统不仅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得到了应用,在400例病例实践中表现良好;更进入了包括苏北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在内的医联体,使基层医院对肿瘤病的诊断水平大幅提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也与德国共同开展了人工智能CT方面的研究,该院信息中心主任周敏说,社区医院医生将B超的医疗图像上传到云平台后,大概1分钟左右,人工智能后台就可以告诉医生诊断结果,并建议采取何种治疗方案。通过对2000多例病人的观察,该系统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1%以上。

  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突飞猛进。例如,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皮肤癌筛查深度神经网络,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1%以上,与人类医生不相上下;在乳腺癌诊断方面,人工智能的准确率甚至已经超过了医生;病理学家花了30个小时分析了130张切片,准确率才达到了73.3%,而谷歌AI交出的答卷准确率高达88.5%;在我国,杭州树兰互联网医院自主研发的骨髓细胞图像识别系统准确率达到了89%,肺结节病灶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0%。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兰娟认为,人工智能将在智能诊断、智能治疗、智能群体健康管理、智能医药监管等方面大显身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可以提供更加便捷、多样、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选择最佳诊疗方案降低医疗费用,辅助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体制机制障碍有待消除

  尽管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已经通过组建医联体、开展互联网在线医疗等措施,有效推动了医疗资源“沉下去”,但距离真正的“医疗一体化”仍有一定差距。其中的挑战来自多方面,尤其在当前以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系下,基层往往面临医疗资源力量薄弱的窘境;偏重于治疗重病和疑难杂症,院前的预防工作以及院后的康复护理得不到重视。

  “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形成分级诊疗体系,使常见病和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能够在基层得到解决,只有重症和疑难杂症才需要到大医院治疗。”刘挺军认为,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不能靠行政命令去“堵”,一定要发挥市场化力量,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就近的社区医院。

  “在支付体系和定价方面,我们没有合理拉开大型综合医院、复杂专科医院和社会办医之间的差距,造成了资源的错配以及浪费现象。”刘挺军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院外体系得不到发展,大医院却“一床难求”。

  目前,长三角地区老龄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老龄人口呈现高龄化特征。此外,随着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系也在发生变化。75.2%的城乡老年人自报患有慢性疾病,对于医疗服务依赖性特别强烈。这使得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仍面临挑战。

  “三省一市都面临着扩大医疗服务共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建设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艰巨任务。我们希望积极探索区域养老服务的新路径,努力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形成长三角地区医疗健康事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表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杜铭)

  原标题:城市谋聚集 医疗要“下沉” 长三角城市群“医疗一体化”亟待加速|长三角地区丨城市群丨谷歌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