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杰出律所访谈四十周年纪念版》编写交流会举行。(央广网记者 高艺宁 摄)
央广网北京8月27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 孙莹)1979年-2019年,中国律师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在这四十年中不断探索与尝试,中国律师事务所主动寻找参与并赋能这个时代发展的角色,亲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迁过程。
26日下午,《中国杰出律所访谈四十周年纪念版》编写交流会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举办。会上,与会法律专家和律所代表就该丛书的编写及出版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会上,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晓雷发表题为“法商人才发展的价值、趋势与模式”的主题演讲。“法者,治之端也;商之大者,为国为民;法商共融,知行致远。”杨晓雷表示,早在2017年,北大法学院启动了关于法商人才的培养项目,旨在凝聚智识资源与实务经验,打破理论与实务的壁垒,着力打造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高端法商人才成长平台,培养服务中国和人类未来的法商领袖。
智合副总裁何佳伟发表题为“中国律所的国际化之路——反思与展望”的主题演讲。他从何为国际化、中国律所为何国际化、如何国际化以及目前国际化战略的反思与展望四个维度,分享中国律所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布局的模式与经验。
百度公司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梁志祥分享了从互联网视角对法律行业的观察。在梁志祥看来,过去15年互联网带来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法律行业的这个颠覆式的变化,律师事务所和法律人员应该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争取搭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高速列车,进而引领变化。
梁志祥说,展望未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整个社会经济和法律行业的变化的大幕才刚刚拉开,未来还会有更深刻更多的跨行业的变化,所以现有的律师事务所的管理模式,发展模式,营销模式还会不断迭代升级。因此,法律人需要不断创新变革,需要更加深刻理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各行各业的变化,进而适应、拥抱、引领这种变化。
《中国杰出律所访谈四十周年纪念版》编写交流会举行。
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公田从中国律师定位及律师执业机构设置的变迁,谈到中央对律师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40年的律师行业发展史,是全体中国律师共同见证、书写和记录的。希望大家在感受律师群体重要性日益增强的同时,也要能看到当前面临的问题,呼吁律所之间要相互借鉴与学习,取长补短。
在以“激荡四十年——回眸中国律所的历史瞬间”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律师事务所代表追忆创所历程,分享行业故事。以“击浪三千里——遥望中国律所的基业长青”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中,与会律所代表还探讨了时代为行业和律所带来的机遇。
记者了解到,八十年代是现代中国律所的历史开端,九十年代是中国律所真正走向市场化的起点,服务中国企业的境内外上市让中国律所取得了高速发展。随后,依靠差异化布局和平台化优势,中国律师事务所继续高歌猛进。近五年,法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颠覆,开启了中国律所的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