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守望者”茹振钢:把粮袋子抓在手里

  茹振钢从小挨过饿。他对小麦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兄弟姐妹多,小时候没吃过几顿饱饭。”

  茹振钢1958年出生于河南沁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他从童年到少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吃饱饭。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茹振钢从当地8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为了实现儿时梦想,他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农业院校。

  毕业即投身农业,他梦想着有一天,让更多的人吃饱饭,不让父老乡亲们饿着肚皮过日子。

  如今,这个梦想早已照进现实。

  作为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全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由茹振钢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播种面积最多时占全国小麦播种总面积的十分之一。2014年,他因在小麦育种上的杰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被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挤掉洋品牌,让农民种上自己当家做主的小麦品种,走到哪里都有说不出的自豪感!”茹振钢自豪地说。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在茹振钢看来,“中国人必须牢牢掌握住小麦的话语权,才能把粮袋子抓在自己手里。”

  育出好种子,也成为茹振钢3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

  为了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曾一株株地手工脱粒,风里雨里,一干就是个把月。

  暑去寒来,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记下了各地区主要小麦品种的生物特点及生产水平。

  无论是小麦刚入土的秋冬季节,还是热浪滚滚的麦收之际,田野里总会出现他的身影。他对小麦如痴如醉,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麦田“守望者”。

  熟悉茹振钢的人都开玩笑说:“茹教授和小麦可有感情了。”每年大年初一,茹振钢上午回老家过年,下午就忍不住赶回实验室。“一年365天,我一天也离不开小麦。”他说。

  正是因为对小麦的这份痴这份情,使茹振钢在小麦育种和推广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

  针对中国最大麦区——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需求,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8和百农4199等一系列小麦新品种。特别是矮抗58小麦新品种,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截至到2016年累计种植面积近3亿亩,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增产效益达300多亿元,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茹振钢并没有因此止步。在他看来,解决中国人吃饱的问题后,还要考虑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问题。

  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高光效小麦新品种“百农4199”,既能增产增收,还能“让老百姓吃出幸福感和妈妈的味道”。

  “这是一个‘上班早、下班晚,中午还不偷懒’的小麦新品种。”茹振钢风趣地称之为“智慧”品种。

  为了给粮食生产储备新成果,他又在杂交小麦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他表示,该杂交小麦对于大幅度提高国内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抢占高技术种业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选十九大代表,我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年近花甲的茹振钢,如今仍像年轻时一样,经常吃住在实验室。

  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茹振钢还在为新的科研项目忙个不停。谈及此,他说这是为了到时能一心一意参会。

  接受记者采访时,茹振钢反复强调,“一定要把小麦的话语权抓在中国人手里,把粮袋子抓在手里!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