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潍坊:灾区农民靠什么重建家园?

原标题:探访潍坊洪灾核心区:灾区农民靠什么重建家园?

探访潍坊洪灾核心区:有人在,一切都在  

当洪水退去之后,50岁的李营村村民孙久娥发了一条朋友圈:“用了半辈子的东西,瞬间成了垃圾。” 但这位土生土长的寿光农民表现出的坚强让人吃惊:“东西没了,人还在;只要人在,一切都会有的。”

在大灾大难面前,这句提气的话,代表着潍坊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态度。9月1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此次受灾的寿光市、昌乐县部分乡镇,察看灾情,采访群众,寻求答案:农民受损情况如何?靠什么重建家园?

直击现场:“摩羯”之后是“温比亚”,暴雨之害超出预料

直到现在,李江云的嗓子还有些沙哑。

这位寿光市李营村村支书清晰地记着8月19日的深夜:雨越下越大,很快没过了膝盖,他带着村干部每家每户敲门喊话;实在不愿意走的老人,背上便往外趟……

第二天回到村里,积水已漫过腰部,低矮的房子泡在水中,椅子、桌子和死畜甚至浮到了屋顶上,惨烈情景让这位山东汉子掉了泪。

“摩羯”之后是“温比亚”,一周两次台风带来的强降雨之害超出了人们的常识。仅寿光一地,就有10.6万个大棚、2000多个养殖棚受灾。

在纪台镇党委书记刘玉玲看来,为了减少受风面积,增加地温,寿光的冬暖式大棚普遍采用半地下结构。但“技术是把双刃剑”,下挖0.7米左右的结构直接导致了大棚进水、存水情况严重。

面对灾情,从政府到群众,所有人都在行动。

抢险救灾:重建已提上日程

9月1日的寿光,大部分洪水已经退去,但小范围积水犹在;在昌乐,面对着冲毁的道路,塌陷的桥梁,进水的大棚,重建工作已提上日程。

一条1000多米长的水泥路出现在昌乐县原乡农庄的地头上,这是“庄主”王海建在暴雨过后紧急修建的。他的32个大棚紧邻泄洪河道,在后者被冲垮后,大棚几乎“全军覆没”。在受灾的第二天,高崖库区党工委书记刘鑫找他“谈心”,后者急哭了。

刘鑫也急,但临危不能乱。他告诉记者,潍坊团市委系统捐献的30多万款项已经打过来,更多筹集性资金正在解决;在此之外,在镇技术员李宝臣建议下,王海建决定改变种植模式,将以往的垄下种植改为垄上种植,这种“高起垄”的方式既能防涝,又能提高地温。

凡事预则立。那些有所准备的村庄受损相对较轻。

记者拜访时,43岁的纪台镇宋家庄子村村民赵秀华正在自家大棚里忙碌。积水都已排出,茄子秧苗长势良好,让她看到了希望。

在灾难面前,如何变困难为机遇?这是山东省高层思考的问题。

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便来到寿光,协调各方力量,指挥救灾;潍坊市上上下下也紧急行动起来;在寿光街头,那标着江苏、安徽、河北字样的消防车辆,是兄弟省份的驰援力量;而此时,全国各地的爱心物资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寿光。

全力重建:有技术便有底气

在灾难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孟立文种了6个大棚,直接损失超过60万。然而,灾难打不垮这个勤劳的寿光小伙儿,“咱有种菜这门手艺,有信心把失去的钱挣回来。”

除了勤劳,他的信心也源于寿光蔬菜的产业优势。

作为“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拥有四五十万个大棚,蔬菜面积近百万亩,有四五千名技术员常年在全国各地传授种菜技术;同时,该地遍布着1100多家农企,贯穿于蔬菜产业从种子到市场的全链条;灾情发生后,他们紧急捐赠种子、种苗、农资、建材等物资给农民;而当地农民的自救能力也不能低估,“一进大棚就知道菜怎么种”的经验让他们能迅速恢复生产。

“土地淹了,变成新土;大棚淹了,那就升级改造;房屋塌了,就重建新居。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重建的步伐。”寿光市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而刘玉玲认为,大灾之后也是寿光推动蔬菜转型升级的时机,“我们的销售、渠道、品牌都在;老百姓每个人都是技术员;有技术便有底气,只要人在,一切都在。”

原标题:探访潍坊:灾区农民靠什么重建家园?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