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如何去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其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顺应好时势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时势使然,也是时势适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40年前,改革开放始于农村改革;40年后,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更离不开乡村振兴。无论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我国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是客观现实,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备的坚实基础,离不开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广大农民作出的巨大贡献。
其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握好方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我们必须明确,要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要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建设农村美丽家园、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促进产业融合、加快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其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运用好规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们必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是打好脱贫攻坚战。要保持频道不换、靶心不散、目标不变,把脱贫攻坚作为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要推动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就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要推动资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要向改革要动力,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就要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就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其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好力量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支持支援,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智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走共同富裕道路,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显然,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因此,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强,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汇聚起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磅礴力量,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振兴,要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发挥好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驱动作用。
最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处理好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处理好一些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要防止翻烧饼、走弯路,切忌刮风搞运动、贪大求快,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坚持从容建设、注重质量、科学规划,遵循乡村建设规律。二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各地要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因村制宜,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要发挥政府在法治保障、市场监管、政策支持、规划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四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也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要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标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