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日14时许,乌云翻卷,大雨瓢泼,由航空工业研制生产的我国第一款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在景德镇吕蒙机场起飞。约40分钟后,飞机稳稳降落,大雨试飞适航验证科目圆满完成。现场,人们发出兴奋的欢呼……
“继2010年在景德镇实现首飞后,AC313陆续完成高原科研试飞、适航验证试飞、高原适航验证试飞、民航局审定试飞等,已具备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能力。”回想3个月前那一幕,昌飞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新民依然心潮澎湃:“为了这一天,昌飞人等了7年!”
昌飞生产的直-10武装直升机已经批量装备我军
然而,比等待还要漫长的是矢志不渝的坚守。
军机,是昌飞的基业。1969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怀着航空报国的梦想来到景德镇,研制生产直升机。那时,企业名叫“昌河”。
“当时,‘瓷都’人无条件地将瓷厂的厂址腾出给我们建厂,提供社会配套服务……”昌飞公司总经理助理周忠发说,“全厂职工满腔热情投入建设生产,完成了‘当年设计、当年建厂、当年出飞机’的进度要求。”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
2004年,直升机业务从昌河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航空制造企业——昌飞。随着直8、直11、武直10、AC313、AC311等“昌飞造”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昌飞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特别是近5年来,昌飞新型号研制周期从6年缩短至3年,重大改进改型从3年缩短至1年半,生产能力提升了近3倍。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秘诀是什么?“靠创新,尤其是管理创新。”周新民的话言简意赅。
在昌飞直升机旋翼系统制造智能车间,记者亲身体验了“管理创新”带给感官的震撼:
——没有想象中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偌大的厂房宽敞明亮,整洁有序,60台数控机床、3个立体库,全部用地上地下立体交叉的运输轨道连接;
——每天早上,智能系统根据任务指令,自动从物料库、工具库取出生产所需的毛坯、零件和刀具,通过地下两台高速运输车和地面轨道,精确配送到每个加工工位;
——员工一上班就可以开始加工,待零件加工完毕后,成品又会被自动运送到成品库,完全无需人工管理。
“车间是工信部认定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项目之一。”技术质量科副科长蒋理科介绍,2016年2月24日,昌飞公司下达关于“组织完成旋翼总厂的建设工作并投入运行”的督察令,考核节点为当年8月31日,要求“当年建厂、当年验线、当年批产”。
考验再度“上演”,结局同样精彩。这套物流配送系统占用空间少、运送路径最短,被专业物流制造公司称为目前国内需求最为精确、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
旋翼系统是直升机最核心的“动部件”,事关飞机飞行安全和产品质量。“2016年,昌飞公司生产的直升机首次实现总装单机军检零故障交付,创造了新纪录。”作为企业掌舵人,周新民深有感触,“通过自主研发的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创新,昌飞破解了旋翼系统产能不足的瓶颈,使高效率和稳定质量能够兼得。”
“智能车间工人虽然少了,效率却大幅提升。”周忠发举例说,在加工过程中,如果有一个机床坏了需要修理,系统会进行自动纠错,计算这台机床剩余任务量,然后指挥其他相同机床用闲置时间把工作做完。不仅如此,近年来,昌飞陆续推行了条码管理、表单管理、节拍生产等一系列满足精益生产的管理制度和方式的创新,舍弃了过去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现代化工程管理体系日臻成熟。
岁月流逝,精神恒久。在昌飞公司门口外墙上,“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八个镌刻大字分外醒目。每当上下班路经此地,总有身着蓝色工装的昌飞人停下脚步,回眸凝望。
岁月如梭,第一批拓荒者已悄然改变了容颜;而今,新一代昌飞人正在续写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