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外,一场罕见的大雨突降戈壁滩。第76集团军某旅合成一营士官长闻俊驾驶某新型坦克,疾驰在狂风暴雨中,车载雷达搜索、火控系统锁定……随着炮手按下发射键,炮弹呼啸而出,目标靶瞬间被摧毁。
“过去凭借炮手的经验射击,如今从捕捉目标、计算射击诸元到毁伤效能评估全由计算机完成,信息化让部队作战效能大大提升。”营长鱼关荣望着不远处的嘉峪关感慨地说。
该旅前身是新四军游击支队,战争年代先后涌现出多个英雄集体。几年前,这个旅改编组建,2013年成为全军重点建设的信息化部队,此后经历几次改制换装,部队战斗力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顶着机械化的脑袋,掌握不了信息化的装备,更打不了信息化的战争。”该旅领导介绍说,为适应新的使命任务和新质战斗力建设需要,他们号召全旅官兵尽快进行理念更新和素质升级,及时制订《信息化部队建设三年规划》,按照请进来讲、送出去学的思路,先后邀请8名专家教授和35名技术人员来部队现场教学,旅党委狠抓官兵能力建设,选送48批1000余人次赴院校和相关部队见学,为部队信息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没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换不来部队战斗力的涅槃重生。”旅党委会上,政委王龙宏的话掷地有声。
新装备首次野外驻训,时任旅长朱永黎带领3个驾驶员,4个半月机动数万公里,更换了4条轮胎,摸清了新装备“脾性”;为打通信息链路,尽快实现互联互通,原副旅长鲜国强打起背囊吃住在车场3个月,体重减了10公斤,提前半年解决了通指难题……
随着各种信息化装备陆续列装和官兵信息化素养的提升,部队指挥模式、组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凭借无人机侦察、雷达侦察、热像侦察等多种侦察手段,战场实时感知能力大幅提升;装配新型信息系统的武器装备实现了一键发射、百发百中;通过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指挥员在指挥车内对装备部署情况和运动情况一目了然,指挥员指令可以直达单车单兵。
去年9月,该旅长途机动1500多公里,远赴天山脚下进行实兵实弹演习。这是该旅配发某新型坦克以后的首次亮相,也是对该旅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一次大考。
战斗还未打响,较量已经开始。合成二营迅速摆兵布阵,无人侦察机、单兵侦察雷达、武装侦察车等多种侦察力量同时运用,“敌”部署情况和战场情况尽收眼底。营长杨勇刚带领参谋人员制订出多种作战方案,并把作战意图标注到态势图上,分享至每个战斗终端。
战场上炮声大作,主战装备间互联互通、密切协作,营指挥车内各席位运指如飞、忙而有序,大屏幕实时显示战场态势,每个战斗单元的进攻线路和位置一目了然……“进攻犀利,防守严密,释放了强大的作战效能!”现场观摩的上级指导组给出评价。
强大的信息优势,不仅提升了部队指挥效能,也使每名战斗员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对此,该旅士官长冯红民深有感受:一次红蓝对抗演习中,他乘坐的步战车冲锋在即,突然发现侧方位有一“敌”坚固工事,而步战车的火力不足以将其摧毁,他迅速将目标参数录入信息系统,一分钟后,其后方某自行火炮根据共享目标信息,一举将“敌”工事摧毁。
说起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巨大变化,四级军士长关俊贺回忆起一段经历:几年前的一次演习,他奉命前往某地抢修一辆战损车辆,由于缺少定位设备,直到“仗”打完了,他也没能找到战损车辆,为此还被点名批评。
抚今追昔,不少官兵感慨不已:以前信息传递全靠在对讲机里吼,信息传递效率低、准确率也不高,现在信息传递实现数字化,战场态势和装备信息一目了然,战场保障效率大幅提升。
小变化折射大变革。转型发展让铁甲劲旅插上信息化翅膀,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衔枚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