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遥感领域顶尖专家55岁参军入伍 自称“水兵”

专家
  深夜,黄韦艮依然在办公室伏案工作,96岁的老母亲突然打来电话:“儿啊,刚刚又梦到你跟着军舰出海了,一定要注意身体!”

  挂断电话,这位满头银丝的军人眼眶潮湿:7年前,挥别老母和妻女从军北上。从此,归家的日子屈指可数。

  作为我国海洋遥感领域的顶尖专家,黄韦艮在55岁功成名就之际,做出决定:参军入伍。

  年龄62岁,党龄38年,军龄7年……诸多年轮,记录着黄韦艮铁心向党、忠心报国的人生轨迹。他的头衔很多,但他总是以一名“水兵”自居。

  记者走近这位花甲“水兵”,深切感受他的报国情。

  “到部队去!到海军去”

  2010年9月,偏僻的海军某部营院,一面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参加升旗仪式的官兵队伍中,笔直站立着一名特殊的“新兵”——

  一身笔挺的军装,头发里混杂着不少银丝。黄韦艮仰头深情凝望国旗,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那一年,这位还差几天就满55岁的国内海洋遥感领域的顶尖专家,离开他一手创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杭州出发,挥别89岁高龄的老母亲和心爱的妻女,独自一人来到京郊的大山脚下,为的就是更好地报效国家!

  1992年,黄韦艮以优异成绩在英国完成全部课程学业后,毫不犹豫选择了回国。他在博士论文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行字:献给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那时起,黄韦艮就下定决心,用毕生所学推动我国海洋遥感事业腾飞。

  当时,海洋遥感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黄韦艮信心十足,开足马力踏上攻关之途。2006年,黄韦艮与同事一起建起我国首个海洋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时,他已经先后主持和承担了2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攻克了不少海洋遥感方面的前沿难题。

  荣誉接踵而来,黄韦艮却时常眉头紧锁。因为业务合作的关系,他长年和部队打交道,在开发研制相关设备的同时,深切感受到海军对海洋遥感人才的迫切渴求。黄韦艮清醒地意识到:“军队不强则国家不强!只有参军入伍,才能更直接有力地为祖国作贡献!”

  但是,一旦跨进军营,就意味着从此退居幕后。一边是部队战斗力提升的需要,一边是个人名利的得失,黄韦艮决定遵从内心深处越来越强烈的声音:“到部队去!到海军去!”

  临行前,他对曾经是军人的岳父说:“强军报国是我一生的心愿。如今,就好比眼前有一道墙,突破它,国防和海军事业很可能会迎来一片广阔的新天地。我将为此竭尽全力!”

  “形势赶着我们,必须快马加鞭”

  曾几何时,在实战化背景下,海上某项信息保障一直是海军一线作战官兵的难题。黄韦艮到部队报到后,直接瞄准了这个困扰海军部队多年的“拦路虎”。

  摆在黄韦艮面前的是“三个万”:万事开头难,万分急迫,千头万绪!

  在入伍之初的半年多时间里,黄韦艮随舰出海几十次,深入了解官兵现实需求,搜集了大量数据资料。一张图一张图对比,一个点一个点印证,他详细分析了数据特点和技术规律,研制了集“信息显示、安全引导、信息融合”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某信息保障系统,大大提高了作战平台海上生存能力。

  “这是黄韦艮在蓝色方阵中踢出的第一脚正步,也是他入伍后打的第一仗!”在黄韦艮的成果汇报会上,海军首长认真聆听。会后,将军们由衷为这名“新兵”竖起了大拇指。

  汇报结束后,黄韦艮一刻也没有停留,带领科研团队奔赴部队,开始另一项调研。

  运用遥感手段监测海洋水体环境变化,是世界性难题。多年来,我国海洋遥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一直徘徊在水面表层,随着海军走向深蓝的步伐不断加快,对海洋水体环境的研究需求日趋紧迫。

  “形势赶着我们,必须快马加鞭!”从此,这位花甲“水兵”再也没有了节假日。去过黄韦艮办公室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张办公桌,一张是坐着办公的普通电脑桌,一张是加高了站着办公的特制电脑桌。长期加班伏案工作,腰椎负荷很大。为此,他两台桌子轮着办公:坐累了站起来写,站累了坐下来继续办公。

  靠着这样的拼命精神,黄韦艮带领科研团队研发了某新型系统,首次运用声学遥感,通过声波测量水体环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你的价值有多大,取决于你的舞台有多大”

  2011年春节,黄韦艮的学生范开国回来探望老师。

  此时,范开国正在国外当访问学者。黄韦艮见到他,语重心长地说:“你学习海洋遥感技术也10多年了,你的价值有多大,取决于你的舞台有多大,回来加入我们吧。”

  一番话,让范开国热血沸腾。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条件,义无反顾参军入伍,成为黄韦艮科研团队的顶梁柱。

  在国内海洋研究界,“黄韦艮”这3个字就是一张响亮的名片,几乎无人不知。斐然业绩,让他在海洋界的学术地位举足轻重。

  在黄韦艮的感召下,一群国内一流高等学府的优秀毕业生纷纷参军入伍,加入到海军某部这个科研团队,成为海军遥感事业的中坚力量。

  参军这些年,黄韦艮不仅到处延揽人才,更身体力行,在军地技术人才之间搭起一座相互融合的桥。

  一次去中国科学院调研,黄韦艮发现,有位科研人员写了很多论文,但因为这项研究在民用方面比较“冷门”,那位科研人员的论文往往写完就束之高阁,让他有些心灰意冷。黄韦艮专门找到那位科研人员,和他聊了1个多小时。

  “你的这项研究在军事应用上有广阔前景!”在黄韦艮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下,那位科研人员继续攻关这项课题,取得的成果为舰艇航行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