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潜救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今,深海援潜救生仍是世界上尚未彻底解决的难题。援潜救生属于人道主义范畴,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到达,将给遇险潜艇的艇员提供更大的生存希望。目前,有多个国家的搜救力量在相关海域对阿根廷失联潜艇进行联合搜救。
深潜救生艇是通过人工操纵可在水下机动航行的潜水装置,可对失事潜艇进行救援,因此被形象地誉为“深海120”。它的出征没有火炮齐鸣、导弹呼啸的快意潇洒,却往往与险情相伴,与生死相依。今天记者就带您一探水下援潜救生“急先锋”的风采。
大深度援潜救生
“深海120”应运而生
遨游深海,无声无息,在关键时刻发动致命一击。自19世纪末问世以来,潜艇作为深海利器备受各国海军青睐。但变化莫测的海底险象环生,一旦潜艇失事跌向黝黑的海底,后果往往是悲剧性的。因此潜艇设计时就预留了救援接口,一旦出事,便于将幸存的艇员转移到海面。
救援设备平时用不上,可一旦需要使用,就是决定潜艇兵们生死的关键因素。1963年,美国海军最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长尾鲨”号失事于深海海底,引发了军方对深潜救生艇的关注。
援潜救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深潜救生艇与失事潜艇救生平台对接,形成硬密封并与潜艇艇内均压,在深潜救生艇和潜艇之间建立救生转运通道,将失事艇员转移到深潜救生艇,再由深潜救生艇转运到救生母船。
援潜救生是一项集潜水医学、深潜技术和动力定位系统等技术于一体的复杂工程,至今仍是世界上尚未彻底解决的难题。目前,世界上拥有深潜救生艇的只有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少数国家。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发“神秘”号深潜救生艇,该艇自重30余吨,一次可救援24名艇员。2008年,美国研制建成了适合本国特殊需要的援潜系统SRDRS,该系统由水下作业系统和潜艇救生系统组成,所有部件能够装在标准拖车上运输,也可用多种型号飞机空运,具有在世界范围内对失事潜艇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其中,潜艇救生系统单次救援能力16人,最大作业深度610米,最大对接角度60度,适应5级海况。
英国于1978年推出了“LR-5”型深潜救生艇,该艇在“LR-1”至“LR-4”系列载人潜水器的基础上研制和生产,艇重20余吨,最大潜深457米,一次可救10人,在对接方面有独到技术,后有其改进型“LR-5K”问世。2004年6月,英国、法国、挪威等北约多个国家启动了“北约国家援潜救生系统”(NSRS),该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介入系统和救援系统。其中,救援系统由深潜救生艇、带压转运系统以及导航、跟踪和通信系统组成。深潜救生艇重27吨,适应6级海况,最大作业深度600多米,一次可救援15人。
作为潜艇大国,苏联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建造了5艘深潜救生艇。1994年俄罗斯研发了自重39吨、最大下潜深度750米、一次可救18人的深潜救生艇。2000年9月,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俄深潜救生艇和英国“LR-5”型深潜救生艇都出动参与了救援,但均未成功。
1971年我国开始研制深潜救生艇,1986年试验成功“7103”型深潜救生艇。目前,该型深潜救生艇已经退役。2008年底,我国从英国引进“LR-7”型深潜救生艇,成为中国海军援潜救生的主要现役装备。
搭载深潜救生艇
离不开配套“母船”
深潜救生艇平时存放在码头待命,执行援潜救生任务时搭载于大型综合援潜救生船上。该船被称为深潜救生艇的“母船”,主要负责吊放、回收深潜救生艇,并具有为其供电、供气、供压以及转移营救艇员至加压舱治疗等功能,是其“坚强支撑”和“补给港湾”。
20世纪70年代,美国制造了“鸽子”号和“食米鸟”号远洋双体潜艇救生船,并首先将深潜救生艇用于援潜救生。到了80年代,核动力潜艇开始大量使用作为深潜救生艇的母艇,大型运输机也用于快速投放救生艇。
与此同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以水面援潜救生船为主要母船,如英国1986年改装的“挑战者”号远洋救生船、瑞典1992年服役的“贝洛斯”号援潜救生船、日本2000年服役的“千早”号援潜救生船等。
中国海军“海洋岛”号综合援潜救生船于2010年初服役,排水量达7600余吨,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012年,“刘公岛”号、“长岛”号援潜救生船相继服役。
“长岛”号宽18米,满载排水量7000多吨,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新综合援潜救生平台。该船采用全电力推进,可以在4级海况、低速洋流下实现全方位动力定位,能稳定停泊于作业海域。除常规潜水装备外,还装配有遥控潜水器、深潜救生艇、300米饱和潜水系统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援潜救生装备。
在“环太平洋-2016”联合军演中,“长岛”号大显身手,迅速搜索到美方布设的模拟潜艇救生平台,精准完成水下对接;今年9月,“长岛”号携LR-7深潜救生艇参加中俄“海上联合-2017”援潜救生演习,首次成功与外军潜艇开展实艇对接救援。
救生艇作业危险性
不亚于“蛟龙”号
来到“长岛”号后甲板,记者看到了传说中的深海援潜“急先锋”——“LR-7”型深潜救生艇。它的外形就像一艘袖珍潜艇,由一个圆柱体和两个半球形封头组成,外表有着外肋骨式结构的全钢主耐压壳体。这个耐压壳体再加上导流罩等外配装备为深潜救生艇穿上了耐压的“金钟罩”。
深潜救生艇作业深度500米,在水下姿态可以调节,灵活敏捷如海豚,这要归功于由6个螺旋桨组成的推进系统。这6个螺旋桨推进力相当大,反应十分灵敏,犹如深潜救生艇的6条腿,使深潜救生艇能在海洋中自由航行,并能灵活调整姿势,便于与失事潜艇进行对接。
深潜救生艇艇内有指挥舱和救生舱两大舱室。其中,指挥舱是操纵员的主要操控部位,相当于驾驶室。救生舱分上室和下室。上室为援救时的载人舱室,下室为与失事潜艇救生平台对接的过渡舱室。
深潜救生艇作为一种水下救生装备,具有潜水器的一般特性:能在水下自主航行、下潜上浮。不过,深潜救生艇主要担负对失事坐沉海底的潜艇进行救援,其功能作用与潜艇、潜水器有着本质区别。深潜救生艇不能也没必要像“蛟龙”号潜水器一样下潜至7000多米,也不需具备潜艇对舰艇侦察作战的能力。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是在舱内常压进行科学考察和资源勘探,一般选择较好的海况作业。而深潜救生艇水下作业针对性强,操纵员是带压与潜艇进行精准对接,援救潜艇艇员时需要打开舱门,程序复杂繁琐。与失事潜艇对接时,既要考虑水流和能见度的影响,又要考虑潜艇内压和潜艇倾角,要求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最大限度救援,操纵对接难度大,水下作业风险高。
此外,深潜救生艇操纵员要熟练掌握操纵、航海、水声、潜水医学、电气、机械、液压等多方面的知识,培训一名合格的操纵员至少需要2-3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