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员的“逆袭”:想亲手把导弹送上蓝天
见到何贤达,除了军人的英姿,在他身上还能看到的更多是平易近人和谦逊,接受采访时的他总是面带微笑,声音柔和。
刚入伍时的何贤达,是一名炊事员。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想法:来了导弹部队,想亲手把导弹送上蓝天,想参加发射任务!
“参军前在电视上看导弹发射倒计时的场景,特别想当按点火按钮的号手,觉得特别牛,当时就说一定要当这个号手。”何贤达告诉中新网。
但是,导弹发射“1号手”是关键岗位,均由高学历干部担任,由战士担任的情况此前从未出现。岗位有多复杂?这个岗位不仅涉及高等数学、机械识图等多门学科,仅规程要点就有10万多字,电路图展开好几米长。
身为战士的何贤达,并未放弃心中“执念”。完成炊事班工作外的业余时间就偷偷学习。有战友当时调侃何贤达“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半年后,全旅大考,何贤达名列前三甲,“百问不倒”,一下子声名鹊起。走下灶台,登上吊车,何贤达变成一名导弹转载号手,参加建国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取得100余次转载导弹无一差错的优异成绩,距离他当“1号手”的梦想也越来越近。
功夫不负有心人,某次执行发射任务时,发射单元“1号手”因急事导致位置空缺,何贤达自告奋勇“这个号位我会。”最终何贤达操作顺利,导弹发射成功。
此后,何贤达被正式定为“1号手”,并成为火箭军成功发射某型导弹最多的号手。
21年军旅生涯:千百回摔打淬炼,都是讲不完的故事
2018年是何贤达入伍的第21个年头,从炊事员到转载号手到“1号手”再到如今的金牌指挥长,何贤达华丽转身,浴火重生。而谈及自己的军旅生涯,何贤达仿佛有讲不完的故事。
刚入伍时,和其他许多新兵一样,何贤达也觉得苦。在新兵连时,天气很冷,整个冬天都在下雨,每天衣服从未干过,外面雨淋湿,里面汗浸透,手、脚特别是耳朵全都冻烂了。但咬着牙就挺过来了。
所在部队刚组建时,条件很艰苦,战士们把军工自建当作锤炼作风的好机会。“如光缆铺设,我们自己干,从这边铺到另一地方,几十公里的光缆都是我们自己挖,体力上很苦。”何贤达回忆称。
除了体力上,在自己学习“1号手”的过程中,何贤达面对的困难也不少。“1号手”的岗位很多都是电脑操作,何贤达1999年开始学习的时候,电脑知识尚未普及,他对电脑毫无概念。后来,他想出个招儿:把每组操作动作的按键顺序组成单词,反复背诵记忆。
如今的何贤达,已成为“旅宝”,积极帮带其他战友,把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人。例如,把复杂的操作流程拍成视频,供大家学习;夜晚发射操作光线不好的情况下,涉及点对点定位的铅锤不直观,何贤达就将其改成激光,方便大家操作使用,更好的完成发射任务。
带兵有方:待兵如兄弟,带出“第一班”
何贤达当班长已近18年,目前是一连一排一班班长。别人叫他“导弹精兵”,何贤达却说当班长,关键要带着全班打胜仗。他给自己定下目标:自己带的兵,要成为最好的。
何贤达告诉中新网,有新兵来到部队后,自尊心强,不适应的情况蛮多,但是作为带兵人,最重要的是态度。“关键是你怎么看人家,我一直把大家当我的兄弟甚至孩子,若你把他当亲人去看,你就可用心的纠正和引导他,使他快速成才。”何贤达说。
这些年,新兵下连,挤破脑袋要找他报到;老兵退伍,一班老兵哭天抹泪不愿走。“2002年退伍的战友,十几年了,一直都在跟我保持联系,一直都很好。”何贤达笑着说。
当被问及是否有不服管的、难带的兵,何贤达略带腼腆而又饱含骄傲的说:“我带出来的兵,都挺让我自豪的!”
从数字上看,何贤达的确带兵有方。何贤达带过的战士中,17人入党,7人当上干部,15人成长为“兵头将尾”,28人立功受奖,有的从何贤达的班里出来,就被调至其他班当班长。
虽然因为执行重大任务而错失了考军校机会,看着自己当班长带出来的多位考上军校和提干的战友,何贤达说自己没有遗憾,很欣慰,“我很满足现在的状态。只要能在岗位上发挥作用,为单位作出贡献,上不上军校,当军官、士官,或是普通战士,我感觉都一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