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供地不再垄断”释放多重利好

  “住房供地不再垄断”释放多重利好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15日对媒体表示,中国将研究制定权属不变、符合规划条件下,非房地产企业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作为住宅用地的办法。政府将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

  这条新闻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过去多年我国住房用地一直是地方政府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垄断供应,地价高与房价贵,被认为与住房供地垄断有关。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住房供地被垄断,垄断者可以控制供地节奏和供地量,为土地财政最大化创造有利条件,而地价上涨就会推高房价。

  一旦打破这种垄断,住房供地渠道必将增加,供地方式将会多元化,供地主体将不再单一化。这意味着住房供地会大大增加,继而推动住房供应增加。即便这种变革目前主要增加租赁房源,由于分流了楼市需求,将会对中国楼市产生深刻影响,房价回归合理水平,或许不再是梦。

  这就是说,今后住房供地不再垄断,将释放多种利好:首先对租房市场是重大利好。过去,租房市场滞后于商品房市场,原因之一就是住房供地被垄断,有限的住房供地主要用于商品房建设,租赁住房自然供给不足。今后当企业自有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用于建租赁房,租房市场必将快速发展。

  其次,有利于盘活利用闲置土地资源。目前,部分土地在企业手里没有被合理利用,农村集体组织中也有不少集体用地处于闲置状态或者未被合理利用,这是一种浪费。今后,当非房地产企业可以利用手中自有用地建设住房,农村集体组织可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房,就会避免浪费、增加收入。

  其三,取消了住房“中间成本”。多年来,住房用地先经地方政府之手出让,再经开发商之手建设销售,“中间人”必然会从中获得巨大收益,而最终埋单者就是租房人和买房人。一旦打破住房供地垄断,就没有“中间成本”了,有利于降租金、降房价,对于减轻租房人和买房人经济负担有积极意义。

  实际上,“政府将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将打破两种楼市垄断,一种是地方政府对住房土地供应的垄断,一种是房地产企业集体对住房建设的垄断。今后,非房地产企业似乎也有资格开发建设房地产项目了,这将使楼市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将会使中国楼市变得更加健康。

  另外,此举还能倒逼地方政府不再依赖土地财政,使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更为合理。由于可以有效增加住房供应,有利于抑制房价防止楼市泡沫,也为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住房供地不再垄断,不只是利好租房市场,还有利于楼市、财政、金融、经济等方面。

  不过,也要警惕住房供地不再垄断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很多非房地产企业、农村集体组织等参与房地产开发,可能造成开发热、暴力拆迁、市场秩序混乱、租赁房结构性过剩等问题。再如,如果非房地产企业中的国企自行建房、内部分房,有可能造成福利分房回潮等问题。

  因此,即便住房供地不再垄断是一项好改革,也要深入研究操作方案,防止出现各种问题。这需要有关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这项改革“保驾护航”。目前,从姜大明部长的表述来看,住房供地不再垄断主要利好住房租赁市场,但如果实施情况好,不排除延伸到商品房市场。

  这条新闻的确很“猛”,但绝不是突然出现,而是早有先兆。比如十九大报告有关住房制度的表述是:“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多主体供给”已经暗示住房供地制度将发生变革。既然十九大报告已有铺垫,理应加快这项改革,让各方早受益。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