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天举行的2017腾讯教育年度盛典上,于施洋说,最近两年,中国高校成立以大数据命名的本科专业超过30个,成立了大数据研究院的有8个,包括北大、清华、人大等一流学校。但目前的学科建设基础还非常薄弱,老师多数从过去传统的统计、档案专业转过来,真正有在一线从事过大数据实践经验的教师凤毛麟角,普遍缺乏实践平台。
“此外,从专利数据分析,在云计算、数据的检索、安全存储等核心领域,中国仍然处在跟随地位,且在外围应用数量比较少,整体水平不够高。”于施洋表示,现在互联网最缺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在10%以上。从高校到职业培训,整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于施洋认为,把数字进行结构化分析以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找到数据、预估趋势,然后进行价值判断、给出对策和建议。“这当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是一个非技术性的因素。”
“大数据教育,如果单纯的只有技术层面的教育,告诉你这个模型怎么搭建,数据怎么抓取,怎么清洗,那么它是缺失的。”于施洋认为,当一个数据分析人员拿到清洗过后的数据,后面如何得到结果,主要取决于其教育背景、经历等。所以,技术层面之外的价值观、文化、教育,未来对大数据行业的影响,可能要大过技术本身。
于施洋说,现在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分析,很多都是在做互联网的精准营销,目的在锁定用户,用户会越来越有一种紧张感。未来大数据分析应该是“解放心灵”、“完善人格”,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每个人的生命质量。“如果我们搞大数据的人通过数据分析,让每一个人被绑定,很紧张、很僵化,我觉得这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每个人生命质量有真正提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