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州雕刻大师周建洪:用雕刀诠释“工匠精神”

  11月22日电 当下,快节奏无疑成为人们生活中主旋律,在这样一个时代,守住一份执着,做一个真正的“匠人”极为不易。在浙江省嵊州市文创园内便有这样一位名为周建洪的雕刻大师,多年来,他以求质朴、弃浮华的心态,用一份执著和痴心,去守护着关于根雕的文化记忆。

  走进他的工作室,目光很快就会被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所吸引,有饮酒作诗的李白,有挥毫泼墨的王羲之,有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而更多的是端庄典雅的仕女作品。那些从古沉木中走出来的典雅女子,或坐或立,或倚或卧,或晨妆,或抚花,在宁静中蕴涵着灵动之美,单纯中传递着丰富的情思。

  在周建洪看来,任何作品的美,都不如自然的美。故而,他的仕女作品几乎都立足于将树根天然的曲态与东方女子窈窕婀娜之姿融为一体,追求姿态飘逸,形态丰腴,同时又把握住女性人体的运动节奏,用柔顺的肩部、含蓄的胸部,构成了少女亭亭玉立的曲线,给观者一缕轻舒曼卷的祥云升腾般的视觉美感。

  用心雕琢 诠释工匠精神

  出生于根雕世家的周建洪,祖父周喜老是嵊州根雕的奠基人。这位多年以后被载入史册的木雕匠人,曾经带动一批根雕大师,开创了嵊州根雕的发展先河。

  耳濡目染的周建洪自小便在爷爷的熏陶下,划线条,画石膏,写人物,中学毕业后又继承衣钵,顺理成章地操起了斧凿。曾经有一段时间,他还跟着爷爷去城隍庙、瞻山庙修补牛腿,雕刀起落间,觉得自己正一刀一刀雕刻着自己的未来。

  随后,周建洪走南闯北、打工、升职、创业……像许多励志故事的主角一样,他最终摘取第一把通向成功阶梯的钥匙。然而,不曾让人想到的是,在深圳待了十年光阴的他,最终却因恋乡情结,最终回到了故乡嵊州,开始了他的创作。

  根雕是一门特别需要沉淀的艺术,醉心其间先要静心于方寸之间。作为根雕世家的后人,周建洪既怀揣着几代人积淀的雕刻情缘,也肩负着传承技艺的使命。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如何诠释工匠精神,这是他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唯有“厚积”,方能“薄发”。周建洪开始潜心钻研根雕艺术。搞根雕创作需要好的木材,对材质产地、纹理走向、软硬度等,都非常讲究。为了寻找合适的材料,他选择远行,经常沿着长江源头一路寻找,有时会为一块根材而欣喜若狂。

  在周建洪看来,树根埋在地下,灰头土脸、默默无闻,如果你发现了它的美,经过改造和雕琢,便成为了受人瞩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

  用意雕刻 守护根雕文化

  周建洪创作仕女作品时会将自己的审美表达隐含在人体造型中,既体现东方诗意,又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慢工出细活”,这对根雕艺术来说是最适合的速度,而一件作品从立意到创作构思,需要一段时间,有的需要半年甚至更长。但周建洪乐此不疲,经常废寝忘食地投入其中,《藏族少女》《沁玉凝香》等优秀作品在他手中层出不穷,并助力他赢得国家级和省级众多奖项。

  仕女作品,几乎成为周建洪的一个经典。

  不久以后,周建洪和他的满架雕刀将进驻嵊州文创园。作为文创园的第一批艺人,他对于自己前行的路,有着清晰的思路。

  “《兰亭序》成就了王羲之,王羲之则为剡溪文化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接下来,周建洪准备在文创园创作一组关于书圣王羲之的根雕作品。在周建洪看来,这是对嵊州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根雕文化的守护,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新挑战。

  周建洪认为,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根雕工匠,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对手中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是一种情怀、一份坚守,更是一份责任。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