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者
城市是人类伟大的造物,文明的最新标杆,一直是、也应该是多元文化、多元人群的综合体。在中国城市化这场人类史无前例的大迁移中,人,永远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能动因子。
资料图:环卫工人在清扫马路。
城市因人而生动,尤其因它的建设者而生动。他们是快递小哥、环卫保洁、物业保安、家政人员,还有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无论是城市运行,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与付出。
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称谓——“老乡”,统计学上叫农民工,在工作报告中叫扶贫对象,进了城叫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理应被善待,因为他们为这座城市贡献出了青春和汗水。
盘点即将过去的2017年,我们要致敬那些城市建设者。尤其要致敬那些城市的外来建设者,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现代化城市的今天。
面对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适时调整城市功能和规划是必需的,但外来人口是否适合城市功能定位,应该由市场说了算。
我们要警惕的是一味追求城市所谓高端化,强力升级城市,导致对社会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城市表面干净光鲜,实则了无生气。
事实上,我们是可以大力发展和提升城市档次,同时又兼顾包容式发展、照顾到外来人口权益的。至于会不会导致“大城市病”,关键看规划和管理到不到位。
城市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生态系统。像老舍笔下老北京,一条街上既有达官贵人,也有贩夫走卒,他们互相需要,互相依存。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生态。外来人口是整个城市生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包容力所在,更是城市繁荣度、生命力的体现。城市可以选择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但如果认为可以因此不要普通服务业,不要小市场、小商店,那就是一厢情愿了。
一段广为流传的网文写道:“我觉得过去20年,我见过的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小地方的年轻人,赤手空拳来到大城市,不受父母支配,不看权势眼色,找到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情,最后能在这座城市里有个容身之处。”这是对中国过去30多年城市化进程最好的注解。
对于任何一位城市的建设者,无论何种行业,无论职位高低,都不应“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毕竟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中的你我他没有什么不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理应让每一位普通劳动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值此年终之际,让我们对默默无闻的城市建设者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