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发力文化创新 发展文化事业成发展着力点

  12月27日讯 投资7.3亿建设新的博物馆,投资3.5亿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投资23亿建设奥体中心。对于一个地级市来说,如此集中地进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可不谓大手笔。

 

  位于长江上中游交界处的湖北省宜昌市,有240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该市抢抓机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动作。

  宜昌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宜昌结合乡土特征和区域特色,发展文化事业,这将是该市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不管青菜白菜,都拣到篮子里”

  早在2002年,宜昌就提出了“不管青菜白菜,都拣到篮子里”,对于传统文化资源先抢救、收集、整理,待日后再逐步进行甄别评判工作。宜昌市当时的决策者认为,宜昌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一时难以说出哪个文化资源更好,加之这些民间艺人多已上了岁数,再过些年恐怕就看不到了。

  这样的收集整理工作,文化部在上世纪80年代曾启动过,并整理出版了“全国民族民间文艺10套集成志书”。宜昌也参与其中,是国家卷本湖北分卷的重要部分。但因篇幅和当时记录、技术手段所限,并未穷尽本地的文化资源。

  现任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艺术指导、研究馆员的白晓萍,参与了当时宜昌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的收集整理。由工作人员录像,将文、图、声、像全方位记录的资料存入电脑,建立统一数据库保存。

  那时,国际上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但在国内并不盛行。年轻人会认为这是旧的、落后的东西,不够洋气。一些老人则怕被认为是“四旧”。包括白晓萍在内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向大家解释此中的价值。

  2003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联合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同年6月,文化部在第33期《文化要情》中,向全国推介宜昌市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做法。

  当年10月,宜昌市作为唯一的地级市,与云南省、浙江省一起,被列入全国首批3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单位”。

  2005年,国家级非遗项目开始申报。此前曾进行普查的宜昌,首批申报项目11个。2006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宜昌一次性通过了7个,成为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最多的地级市。

  第二次申报时,宜昌首批申报的另外4个项目也全部通过。

  2008年,年轮——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成。这是全国首个分类清晰、资源富集的非遗资源库。

  截至目前,宜昌市的青林寺谜语、兴山民歌、土家族撒叶儿嗬等1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于2009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2位。

  2011年,国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而宜昌早在两年前,就出台了《地方性非遗保护办法》。白晓萍说,非遗的保护不仅需要地方领导的重视,更应该依靠机制的长期延续性。

  目前,《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列入宜昌市5年(2017—2021)立法规划,并作为2018年立法项目正式提交市人大常委会。

  扶持和奖励

  戏剧、歌舞剧、音乐剧、话剧、曲艺等舞台艺术类作品,政府给予每项扶持2万到50万元;电影、电视剧、动漫,政府每项扶持20万到100万元,广播剧、纪录片扶持5万到20万元;歌曲、音乐每首扶持1万到5万元;文学作品,每部扶持1万到2万元。

  2015年6月,宜昌市发布了《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办法》,对舞台艺术类、广播影视剧类、歌曲类、文学类这四类作品中的精品创作,进行生产扶持,资金分阶段支付。《办法》规定,首次支付不超过扶持金额的30%,中期支付不超过扶持金额的40%,作品公开面世、有效传播或获奖后,支付余款。

  宜昌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彭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14年起,文化发展正式纳入宜昌市综合目标考核体系。

  在这项指标中,以满分100分来论的话,戏剧、影视剧、小说、广播剧是否每年获得全国重大奖项或在中央媒体刊发、播出不少于2部,获省级奖项3部以上等,占据了30分。

  宜昌市每年拿出500万元,进行文艺精品创作的生产扶持。

  要成为文艺精品,首先,各县市区、各单位或者个人报名,由市委宣传部、文广局、文联等进行资格预审,各门类按60%的比例确定入围项目进入复评;复评是根据专家现场打分,从高到低排序,确定40个以内的入选项目。最终,市里提出资金额度分配建议方案,确定扶持项目。

  据介绍,2017年,宜昌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共申报102件,最终获批35件,扶持资金318万元。 2016年,文艺精品扶持项目之一、电视剧《宜昌保卫战》登上了央视八台。

  除了文艺精品扶持办法,宜昌市还出台了一套宣传文化奖励办法。其中包括20个国家级奖项,13个省级奖项,10个市级奖项。

  如果电影、电视剧获得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市里将奖励50万元;如果获得茅盾文学奖,市里将奖励30万元;如果获得湖北省文学奖,将获得2万元奖励;如果获得宜昌市曲院文艺创作奖,将获得1万元奖励。

  自2014年实施以来,宜昌市奖励的宣传文化精品数量,由最初的每年120件,上升至目前的272件。

  据彭潇介绍,无论是文艺精品扶持,还是宣传文化奖励办法,从被选中的作品看,基本都带有鲜明的宜昌特色,属于乡土创作。近年来,宜昌创作的文艺精品颇丰,歌曲《巴土恋歌》《江河恋》等11件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表演唱《敲起琴鼓劲逮逮》 《土家撒叶儿嗬》等15件作品斩获全国群星奖。

  争夺读者

  2017年12月10日下午,在宜昌的一家社区图书馆内,五六位市民坐在落地窗旁的座椅上,看着从身后三个书架找来的书。

  宜昌市有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分别是市级总馆、区县图书馆、乡镇(街道)以及村(社区)图书馆。

  建立社区图书分馆的想法,始于2016年。宜昌市图书馆馆长江世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些读者到市馆看书,路途较远,他们就想,怎么把优质的资源送到百姓身边?为此,他们提出,在全市的各个社区建立社区图书分馆。

  宜昌市共有200个左右的社区,去年,市馆与其中的30个社区合作,创建了社区图书分馆。 “我们要求开放时间是一周不少于40个小时。”

  另外,也有一些读书组织、文创基地等,与市图书馆合作共建社区图书分馆。据江世华介绍,截至目前,共有60个社区图书分馆已开放或在筹建中。

  但图书馆正面临严重的读者流失。它需要和手机游戏、电视剧、电影甚至是手机上的图书App抢用户。为此,宜昌市搭建了数字阅读的App,读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市图书馆免费发放了3万张数字阅读卡。这样做的效果显而易见。2016年,点击量最高的一个月,突破了10万。今年则稳定在每个月6万以上。

  宜昌市图书馆还推出了一项便民服务,如果读者发现自己需要的某本书图书馆没有馆藏,又符合图书馆的采购标准,可以在线向图书馆荐购,图书馆会在收到消息后,尽快购买、编入目录。如果读者在新华书店看到了这样的图书,也可以直接带回家阅读,由市图书馆结账。

  宜昌市图书馆希望用经费的30%来完成这项工作,但目前,经费的使用还远远达不到预期。不少读者的第一选择,仍然是在网络上购买电子版,或直接在网店下单购买实体书。

  江世华介绍,为了方便读者,他希望在2018年推动借书卡与宜昌市民卡的一卡通,市民可以用同一张卡办理医保、社保、乘坐公交车、借阅图书。这张市民卡还将具有更多的文化服务功能。比如,他们鼓励市民在卡中充钱,去看戏剧、歌舞剧等。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