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希望”
6月7日,金寨县南溪镇,吴海霞一家三口在出租屋内。出租屋离女儿张经平的学校不过百米。
1990年首批受资助学生中就有吴海霞。她指着照片中的自己。
金寨县南溪初中,张经平正在上课(右一)。
6月7日,余水在金寨县南溪镇的卫生所里为孩子检查身体。
1990年5月19日,金寨县希望小学挂牌成立后,20个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孩子被选中,成了希望工程在金寨县的首批受资助对象。吴海霞就是其中之一。
那一年,家境贫寒的吴海霞在六安市彭塔乡吴祠小学读四年级。临近的几个乡镇组成辅导队,每次考试,吴海霞都是辅导队第一名。在老师和家长眼中,她是镇上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希望小学建成后,她被学校推举到金寨县希望小学读书,接受资助。
对于吴海霞,每学年20块钱的补助解决了上学的大问题。对于她的家庭,这是希望和荣誉的象征。
但谁也没想到,半年后,13岁的吴海霞在上山采“八鼓”时从50多米高的山坡上滚了下来,受了重伤。采“八鼓”是因为有人说“八鼓”煮水可以治漆疮。吴海霞的父母工作时经常接触漆树,生了漆疮。
虽然勉强捡回一条命,但因为身体原因,吴海霞再也没能完成学业。四年级没上完,她就退了学。“如果能完成学业,我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如今,吴海霞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女儿张经平身上。
和母亲一样,张经平也是希望小学走出来的学生。去年,她从南溪中心小学(现金寨县希望小学南校区)毕业,顺利升入南溪初中。为了方便陪读,吴海霞和丈夫在附近租了一间简易的门面房做家。
10平米左右的临街小屋,一块红布隔开,分出了卧室和客厅。屋里没有卫生间,用水用电都不方便。但它有一个优点:离女儿的学校不足百米。
义务教育阶段,张经平的学费没给家里太大压力。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她每学期还能拿到625元的贫困寄宿生补助。
尽管女儿刚上初一,吴海霞已经开始担心她高中的学费问题。届时费用将大大增加,丈夫每年给人打零工挣来一两万元,怕是难以支撑。
吴海霞希望女儿和她当年一样,有运气,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希望工程的帮助。“能考上南溪高中就好了。”吴海霞手指着学校的方向,站在午后的阳光里,眼里闪着希望的光。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翀鹏程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原标题:两代人的“希望”|吴海霞|希望之星|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