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解放思想依然是重中之重
扫描二维码 微信看“沸腾”
改革开放40年——1978:让现实告诉未来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转折和变革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创新的时代,是一个需要解放思想的时代,四十年的变化只是变革的开始。
有朋友问我,回顾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最能表达你的感受的是哪一个词?我的回答是:开放。说的具体一点,就是睁开双眼看世界,探索和体验这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1978年后,开始重新认识世界
作为78级的硕士生,当年34岁的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开始学习许多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从计算机到英语,从经济学到管理学,众多闻所未闻的现象和事物,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学说,一下子涌进我们那渴望知识的、干涸的心田。那种解放思想的感觉至今令人心动。
四十年过去了,和所有人一样,也和整个社会环境一样,我们这一代人也发生了从里到外、从容貌到思想的深刻变化。仔细想想各个方面的变化,最根本的恐怕应该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实实在在地、刻骨铭心地体会到:这个世界比我们以前看到的、想到的、理解的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需要我们永远保持着海边拾贝的孩子般的敬畏心态,防止任何形式的迷信和僵化。
从最表面的社会现象说起吧。1980年第一次见到超级市场的震撼,与票证时代的强烈对比,让我知道了经济原来可以是如此的不一样的。而听着外国朋友们诉说停车的苦恼、奥斯陆的移民问题、人民圣殿教事件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原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难题。对比我们在1976年的想法:“四人帮被打倒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是多么天真和简单啊!
今天我们在北京已经为停车苦恼了,减肥也已经被中国人列为难题之一了,当时朋友戏称的“美国人只关心的三件事情”里面,只有棒球尚未成为我们关心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多么的光怪陆离,又是多么迅速地变化着!
回想1978年以前我们自己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对于真理和真善美的理解,实在是太简单、太天真了。而那个时候我们曾经坚定地相信,天下的人们的生活都是,至少应该都是这样一个模样的。
解放思想永不过时
如果说到对科学和学术的理解,变化就更是根本性的了。我在本科学的是数学。连续性、确定性、公理系统、逻辑推理,是我们被灌输到骨子里的天经地义的基本信念。然而,随着视野的扩大,在现代科学一个又一个的铁证面前,它们纷纷倒下,成为相对的、需要研究和讨论的议题。当我们从哥德尔那里知道,没有一个公理系统同时具备完备性和无矛盾性的时候,心灵所受到的震撼是难以形容的,失落感和解放感同在。
从物理学到数学,从经济学到心理学,从历史学到社会学,一百多年来的科学进步引起的阵痛,从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正在进一步扩展。各学科领域普遍出现的,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现状并非有人所说的各种“危机”,恰恰是新时代的、更高水平的人类文明和科学的曙光。
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学术界的事情,似乎与普通百姓无关。其实,科学从来是技术的基础和先导。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能源、交通、环境、材料等领域的巨大进步,其社会影响已经深入到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只要看看互联网和手机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就足够了。电子商务、无线通信、现代物流、网络文化等等,在四十年前,还只是极少数先知先觉的学者的想象和预言,今天都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这就是这四十年的大趋势。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转折和变革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创新的时代,是一个需要解放思想的时代,四十年的变化只是变革的开始。回顾这四十年,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新事物、新现象、新规律不断涌现的过程。用通俗的话讲,那就是:世界比我们以前所认识的、理解的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要想在这个新的时代跟上形势、有所作为,就必须面对现实,让思想冲破牢笼,包括我们自己过去形成的、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的各种思想和观念。
□陈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信息学院前院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前理事长)
原标题:40年后,解放思想依然是重中之重|公理系统|1980年|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