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房票”盘活宅基地 浙江织里上演小镇“变形记”

  浙江湖州9月11日电 (胡小丽)浙江湖州织里镇清水兜村村民周明初在2013年10月签下一纸合约,成为该镇以“房票”安置的首位征迁户。如今,他已在当地一个小区购入一套200余平方米的复式住房,还经营生意当起了老板。

  关于“房票”安置探索,得从织里的童装产业讲起。

  位于太湖南岸的织里镇,因织造业兴盛得名。自发展童装产业以来,当地一度俨然一个乱哄哄的“大工厂”。

  织里镇拆迁安置办公室主任潘林会回忆当时的情景:前面缝纫机,后面单人床;电线如蛛网,东西随处放。安全隐患重重。

  不久,到了转型升级的关口。

  那时,童装产业的去留成了当地人心中的疑问,但政府坚信童装产业是新老织里人钱袋子鼓起来的根本,因此顶着压力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如何从房源改变童装企业低小散状态是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潘林会说。基于此,织里于2013年出台了新一轮的拆迁安置模式,即“房票”安置。

  “房票”安置的主要特点,是将拆迁户所分配到的宅基地置换成等价房票,分为A、B两种:“房票A”用于实物安置,“房票B”为货币化安置,若两者均不选择,则可每年按8%的利息分红。

  “‘房票’拿到后,可以自由去镇上任何一处买房。”周明初不仅以“房票A”置换了一套住房,还将余下的170万元(人民币,下同)“房票B”存入政府。今年,周明初将这笔资金连本带息提出开了一家饭店,年收入增至50万元。

  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织里镇通过该模式已实现8个村拆迁清零,节约土地至少1200亩。

  “如果安置模式没转变,那么这1200亩土地会变成更多的小作坊,将整个童装产业拉得更加细散。”在潘林会看来,是“房票”安置模式让织里得以“腾笼换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拿到房票的村民迁往政府规划的小区,原先无序扩张的低端加工产业一部分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剩余的则向政府打造的产业园区集聚,实现生产进园区,生活进社区,交易进街区。

  整个市场趋于稳定后,织里开始引导产业聚焦设计、销售,投资2000万元打造童装设计中心,吸引八方人才,积极牵手阿里巴巴助推“网络童装市场”的形成……

  中心入驻设计工作室“九色衣柜”负责人霍润才把原公司的设备悉数变卖,“因为设计中心都有,还免费使用,现在只一心琢磨设计,已经跟迪士尼、西松屋等很多大品牌实现了合作。”

  织里大河村、河西村和秦家港村的村民则缝纫机换成计算机,截至2017年底,三村共有近2000家电商企业,成为远近闻名的“淘宝村”;全镇实现线上销售额70亿元。

  一张“房票”不仅驱动了织里童装产业的转型升级,亦为一座小城市的诞生铺就可能。

  在老的清水兜村之上,形似“鸟巢”的文化体育中心大气壮观。据该村书记周佳敏介绍,村民安置的新小区就在隔壁,“基础环境真的是大变样,一到晚上,几乎全民健身。”

  医院、学校、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亦于征拆后的废墟上拔地而起,利济文化公园、凌濛初纪念馆、义皋古村等美景点缀其间。如今的织里,已然一座现代化小都市,时尚而优雅。

  来自江苏宿迁的曹翠志在织里生活20余年后,于此买房安居,“这两年织里变化特别大。就业机会更多,城市环境也变干净了,还有新医院和好学校,在织里生活很好。”

  昔日“只闻水乡土话”的小镇织里,完成了从“农民创业”到“产业创新”,再到“产城人融合”的蜕变,40年间织就了一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的幸福城市蓝图。(完)

  原标题:一张“房票”盘活宅基地 浙江织里上演小镇“变形记”|潘林会|周明初|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