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20台“救命神器”配备一年多成摆设
市民不知晓也不会用,除颤仪原封不动使用率为零
本报讯 (记者吴雪君)“2014年,机场曾使用除颤仪成功救治了一名旅客。在这之后虽然也有使用过,但无成功抢救的案例发生。”近日,海口美兰机场急救中心业务经理张莉萍说。自动体外除颤仪,英文简称AED,是一种通过电击让心脏骤停的人恢复窦性心律的仪器,被称为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然而,近日记者走访发现,海口全市20台“救命神器”配备一年多,无一使用,成为摆设。
2016年12月份开始投入使用的海口万绿园急救屋是最早提供除颤仪的公共场所之一。“一年半时间过去了,除颤仪原封不动,使用率为零。”该园相关工作人员说。
位于江畔人家小区内的急救屋,是海口市首个设立在小区内的急救屋。虽然比万绿园的急救屋早半年投入使用,但截至目前,除了部分业主和附近居民去学习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外,该“神器”至今仍未真正用于急救。
据了解,目前海口市共配备了20台除颤仪,大部分仪器集中在机场,其他公共场所覆盖率并不高。有限的投放数量和投放区域限制了除颤仪的使用。“猝死的多发地点一般位于家中、单位以及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设备价格昂贵,单位和家庭采购并不现实,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在公共场所增加投入,比如商场、车站、酒店等。”海口市120急救中心培训科科长付杰说。
走访中,记者发现,除颤仪使用率低的原因一方面是投放数量少,另一方面是市民对这种仪器并不熟悉。记者随机询问一位海口市民是否知道和会用除颤仪,该市民表示:“没听说过,不知道怎么用”。而一位女士则表示:“不敢用,万一我用得不对,耽误了人家病情,那岂不是惹了大麻烦?”
付杰表示,急救心源性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仅有短短4分钟,由于交通状况等原因,急救车4分钟内很难到达现场,而除颤仪则可以弥补这个空缺。可目前除颤仪却陷入了“平常无人问津,关键时刻无人会用、无人敢用”的窘境。
“‘救命神器’不能一放了之。”对此,有专家表示,对于公共场所配备除颤仪,相关部门需加强宣传,在存放地点作出鲜明的引导标识。同时,应加大对除颤仪的利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演练,如举行培训活动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单位等,并组织志愿者在存放地现场进行操作演示,让周边居民和游客了解并熟练掌握使用方法,消除畏难心理,做到临危不惧。“这样一来,‘救命神器’才能真正发挥出救命作用。”
文/吴雪君
原标题:机场“救命神器”成摆设 市民不会用更不敢用|除颤|海口美兰机场|海口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