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陵水9月21日电 题:海南陵水新村渔港:疍家人的“两栖”新生活
记者 王晓斌
海南省竣工最早的国家级中心渔港是陵水新村中心渔港(下称“新村港”)。新村港拥有二十多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天然潟湖,这相当于30个故宫的占地面积。潟湖内,超过一千家渔排成片浮在水面。世代以水为伴的疍家人筑屋渔排上,形成了一座浮动的“威尼斯城”。
这座渔排上的“浮水之城”如此富有特色,乃至一度被讹传为“古陵水八景”之一。殊不知它的诞生时间比新村还新,是一个地道的“80后”。
海南地方志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叫陈福满的香港商人在新村港内建立起第一个浮式网箱鱼排,渔民们随后纷纷效仿,并且在渔排上建起了居住的房子,浮动“渔村”自此成片在水面拓展,成街成市。
这对于身居海上渔排的疍家人来说,历史似乎走了一个轮回。“二百多年前疍家人祖先浮海而来,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都住在锚泊港的船上。”今年74岁的郭世荣是疍家调陵水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渔船里出生的他整个童年时光都是在船上度过,直到15岁那年,郭世荣家才开始在港边的沙滩上建高脚屋。
“潮水的落差有一两米,涨潮的时候水紧贴着那个房子的地面,房子就像直接建在水面上,直到退潮才露出高脚屋的本来面目。”郭世荣回忆道,最多的时候,两百多栋高脚屋被密密麻麻建在新村港边。
在用蜡烛和煤油灯照明的年代,成片的木制高脚屋有极大消防隐患。追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郭世荣对1957年的高脚屋火灾事件记忆犹新:“几个出海回来的人聚在一起喝酒,结果都喝醉了,照明的火就点燃了木屋,然后成片烧起来。当时的场景,应该跟古代三国时期的‘火烧赤壁’时差不多吧。”
因为火灾隐患等诸多因素,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当地政府的号召和安排下,船上及高脚屋里居住的疍家人全部上岸,在离岸边几百米的新村划地建房。最终聚村成镇,是为“新村镇”。
高脚屋消逝,新房渐次盖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岸上发生剧烈变迁之时,新村港潟湖水面上的景观也在发生着变化。翻看新村港老照片,林立的帆船桅杆非常抢眼。郭世荣说,六七十年代机械化作业试验成功后,机械动力逐渐替代了风帆。自此港内“哒哒”的柴油发动机之声不曾停歇。
“因为养殖渔排的引进,潟湖内更大的变化出现在八十年代。”陵水县新村镇文化站负责人郑家养介绍,因为养殖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渔排迅速占据潟湖水面。目前,新村港有上千家养殖渔排。这些规格大同小异的渔排以塑料桶、泡沫等材料做浮子,绑上木板隔成“田”字形的一个个养殖笼口。笼口里,养殖有石斑鱼、金鲳鱼、军曹鱼等品种。笼口之间,则是渔民们居住的小木屋。
与先祖们终年漂泊水面不同的是,如今居住渔排的疍家人是一种“两栖”的生活状态。新村港拥挤的渔排“城市”里,疍家渔民黄亚领坐在自家门前悠闲地喝茶。和许多养殖渔民一样,他岸上是楼房、渔排上是木屋。
如果行情正常,拥有36个笼口的黄亚领年收入轻松超过大多数都市白领。“现在我大部分笼口养的是龙虾。”近年来陵水所在的“大三亚旅游圈”海鲜消费强劲,黄亚领瞄准本地市场,调整自己的养殖策略,“旅游旺季就要来了,希望今年的行情一如既往地好。”
“如今新村港的渔排,和渔船一样,成为陵水疍家文化的主要载体。”郑家养介绍,积年累月,当地产生了疍家渔排的家神崇拜。疍家渔排的家神,是用一块状似墓碑的红木板,板边刻画龙凤,正面写着家里已去世五代人的姓名简历。家神被安放在渔排上的一间木房里,神位前摆放香炉,供奉水果烟茶。“疍家人每天早晚六点钟烧香叩拜家神,表示敬孝家神,愿家神保佑自家渔排四季平安,渔排里养殖的鱼长得又大又快,增产发财。”郑家养说。
得益于新村港这片港湾,疍家人在陵水形成了别具风情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歌调等疍家文化。郑家养透露,当前该县正在为陵水疍家文化组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完)
原标题:海南陵水新村渔港:疍家人的“两栖”新生活|陵水|郭世荣|新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