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话变迁)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30年蜕变:从贫困山坳坳到富裕“金窝窝”
杭州10月23日电 题: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30年蜕变:从贫困山坳坳到富裕“金窝窝”
作者 郭其钰
伴随着竹竿舞欢快的节奏,头戴畲族凤冠的姑娘们潇洒地甩动双臂,在快速张合的竹竿间跳进退出;数十名身着畲族服饰的小伙儿则扛起酒旗,点燃高香,在祭台前洒下今年新开的红曲酒……近日,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举办成立30周年庆典,竹竿舞大赛、红曲酒开酒节、“十大碗”长桌宴等活动呈现出当下“中国畲族第一乡”的崭新面貌。
自古以来,畲族人依山而居,以农耕狩猎为生。在畲族语言中,“山哈”是畲族人的自称,意思是“来开荒的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畲族人的生活方式又被称为‘刀山火海’,先用刀砍掉山上的树木,再用火将它们烧成灰烬,然后在上面农耕。一旦土壤不再肥沃,畲族人便会迁徙。”莪山畲族乡宣传干事许莉介绍,畲族人一路从广东迁徙到浙江,为了寻找一块能够栖息的土地。
1988年,莪山畲族乡成立,区域总面积28.73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包括4个少数民族村,总人口9550人,其中畲族人口2711人。
成立之初,当地畲族人没有想到这片土地会成为“中国畲族第一乡”。莪山畲族乡党委书记李春龙介绍,以前的莪山是个闭塞的山坳坳,“男子多光棍,女子无嫁衣”,畲民们主要居住在穷得叮当响的尧山坞村,“可以说是真正的穷乡僻壤”。
机遇来自于改革开放。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莪山畲族乡,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黄泥房到白墙彩瓦,从封闭阻塞到交通四通八达、引凤来栖,从传统的男耕女织到发展第三产业……30年,古老畲乡与改革开放一起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
建乡30年,该乡工业产值从1988年的1385万元(人民币,下同)提升到2017年的11.7亿元,农业产值从331万元提升到1.1442亿元,人均年收入从760元提升到22842元。
“莪山作为杭州惟一的少数民族乡,从贫困山坳坳变成了富裕金窝窝。”李春龙表示,仅2018年上半年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71.66万元,同比增长67%,其中经营性收入223.09万元,4个村债务全面化解。
在产业发展方面,当地新丰民族村便是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从2013年起,该村戴家山自然村里的村民把自家的老房子出租给了民宿经营者。5年里,“秘境·山乡生活”“戴家山8号”等民宿让戴家山精品民宿集群成为桐庐乃至杭州地区的一张“金名片”,新丰民族村也被誉为现代“世外桃源”。
蓬勃发展的民宿业除了每年为村里带来租金等收入,还为村庄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在旅游旺季,平时空闲的妇女人均有5000元左右的月收入,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坳坳里的村民,尝到了“钱袋子鼓鼓”的幸福感。
戴家山8号的民宿老板邵兴华是土生土长的戴家山人。他回忆:“小时候没有路、没有电,任何东西都靠人力从山哈古道背进背出,逢年过节回来省亲,爬山要好几个小时。”
如今,电灯亮了,公路通了,荒山绿了,楼房起来了,邵兴华将祖宅改造成精品民宿。他说,黄泥墙不再是贫穷人家的象征,配合精品民宿的修饰,反而在自然古朴中兼具时尚。
莪山有了第一份外贸定单,第一家“农家乐”,第一个农业自创品牌……2013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支持莪山加快发展创建“中国畲族第一乡”。李春龙感慨:“莪山成为‘中国畲族第一乡’,这在以前是从不敢奢望的。”
当下,以一场畲族迎宾礼、一桌畲族养生宴、一台畲族文化大戏、一条畲乡风情游精品线路、一系列畲族旅游产品为内涵的“文化塑形”工程正在莪山畲族乡如火如荼开展,令这片宁静的“小村庄”从“雾满龙冈千嶂暗”的穷山村变成了“一山桃梨同时发”的新山乡。
李春龙说,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多重机遇,莪山将深入实施产业强乡富民工程、全域景区提升工程、文化塑形铸魂工程、民生共建共享工程,打造最富裕、最美丽、最民族、最幸福的“中国畲族第一乡”。(完)
(原标题: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从贫困山坳坳到富裕“金窝窝”|畲族乡|李春龙|山坳)